4故障及其消除方法
VLG 系列可调内容积比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常见问题 现 象 | 原 因 | 处理方法 | 1.启动负荷过大 或根本不能启动 | 滑阀未停到0位 | 使滑阀停到0位 | 压缩机内充满了润滑油或液体制冷剂 | 按转动方向盘动压缩机,排出积液或积油 | 部分运动部件严重磨损或烧伤 | 拆卸检修及更换零部件 | 电压不足 | 检查电网电压值 | 2.机组发生不正常振动 | 机组地脚螺栓未紧固 | 旋紧地脚螺栓 | 压缩机与电动机不同轴 | 重新找正 | 因管道振动引起机组振动加剧 | 加支撑点或改变支撑点 | 过量的液态制冷剂被吸人机体内 | 调整系统供液量,关小吸气截止阀 | 滑阀不能定位而且振动 | 检查油活塞及增减载阀是否泄漏 | 吸气腔真空度过高 | 开大吸气截止阀 | 3.压缩机运转后自动停机 | 自动保护及自动控制 元件调定值不能适应工况的要求 | 检查各调定值是否合理,适当调整 | 控制电路内部存在故障 | 检查电路,消除故障 | 过载 | 检查原因并消除 | 4.制冷能力不足 | 滑阀的位置不合适或其它故障 | 检查指示器并调整位置,检修滑阀 | 吸气过滤器堵塞 | 拆下吸气过滤器的过滤网清洗 | 机器不正常磨损,造成间隙过大 | 调整或更换零件 | 吸气管线阻力损失过大 | 检查阀门(如吸气截止阀或止回阀) | 高低压系统间泄漏 | 检查旁通管路 | 喷油量不足,不能实现密封 | 检查油路系统 | 排气压力远高于冷凝压力 | 检查排气系统管路及阀门,清除排气系统阻力。 | 吸气截止阀未全开 | 全开 | 5.压缩机运转时能级无法定位 | 唇型密封损坏 | 更换 | O形圈损坏 | 更换 | 增载、减载电磁阀内漏 | 检查原因并消除 | 6.运转中机器出现不正常响声 | 转子齿槽内有杂物 | 检修转子及吸气过滤器 | 止推轴承损坏 | 更换轴承 | 轴承磨损造成转子与机壳间的摩擦 | 更换轴承 | 滑阀偏斜 | 检修滑阀导向块及导向柱 | 运动部件连接处松动 | 拆开机器检修,加强防松措施 | 7.排气温度或油温度过高 | 压缩比较大 | 降低排气压力和负荷 | 油冷却器效率下降 | 清除油冷却器传热面上的污垢,降低水温或增大水量 | 吸入严重过热的蒸气 | 向蒸发系统供液 | 喷油量不足 | 提高喷油量 | 空气渗入制冷系统 | 排出空气,检查空气渗入部件 | 8.排气温度或油温度下降 | 吸入湿蒸气或液体制冷剂 | 减少向蒸发系统的供液量,关小吸气截止阀 | 连续无负荷运转 | 检查滑阀 | 排气压力异常低 | 降低冷凝器的冷凝能力、减小供水量 | 9.滑阀动作太快 | 手动阀开启过大 | 适当关闭进油截止阀 | 10.滑阀动作不灵活或不动作 | 电磁阀动作不灵 | 检修电磁阀 | 油管路系统堵塞 | 检修 | 手动阀关闭 | 打开进油截止阀 | 油活塞卡住或漏油 | 检修 | 11.压缩机机体温度过高 | 吸气严重过热 | 降低吸气过热度 | 旁通管路泄漏 | 检修旁通管路及阀门 | 摩擦部位严重磨损 | 检修及更换零部件 | 压缩比过高 | 降低排气压力及负荷 | 12.压缩机轴封泄漏 | 轴封供油不足造成损坏 | 检修 | 装配不良 | 检修 | O形圈损坏 | 更换新件 | 动环与静环接触不良 | 拆下重新研磨 | 油少 | 增加油量 | 13.油压低于排气压力太多 | 油粗过滤器脏堵 | 清洗油粗过滤芯 | 油精过滤器脏堵 | 清洗油精过滤芯 | 油路阀门开启度小 | 开大阀门 | 14.回油速度低或不流动 | 回油阀堵塞 | 检修回油阀 | 油路阀门开启度小 | 开大阀门 | 15.油消耗量大 | 回油过滤器脏堵 | 清洗回油过滤器芯 | 回油管脏堵 | 清除回油管内的污物 | 油分离器效率下降 | 更换油分离芯 | 二级油分离器内积油过多,油位高 | 放油、回油,控制油位 | 排气温度过高,油分离效率下降 | 降低油温 | 16.油面上升 | 过量的制冷剂进入油内 | 提高油温,加速油内制冷剂蒸发 | 油分离器出油管路堵塞 | 检修、清理 | 17.停机时压缩机反转 | 吸气及排气管路上的止回阀关闭不严 | 检修,消除卡阻现象 | 防倒转的旁通管路堵塞 | 检修旁通管路及电磁阀 | 18.压缩机吸入气体温度高于应有温度 | 系统制冷剂不足,吸入气体过热度较高 | 向系统内充入制冷剂 | 调节阀及供液管堵塞 | 检修及清理 | 调节阀开度小 | 加大供液量 | 吸气管路绝热不良 | 检修绝热层,必要时更换绝热材料 | 19.压缩机吸入气体温度低于应有温度 | 系统液体制冷剂数量过多 | 停止或减少供液量 | 调节阀开度大 | 减小开度 | 20.冷凝压力过高 | 冷却水量不足 | 加大水量 | 冷凝器结垢 | 清洗、除垢 | 系统中不凝性气体含量过多 | 放空气 |
螺杆常见问题
现 象
|
原 因
|
处理方法
|
1.启动负荷过大或根本不能启动
|
滑阀未停到0位
|
使滑阀停到0位
|
压缩机内充满了润滑油或液体制冷剂
|
按转动方向盘动压缩机,排出积液或积油
|
部分运动部件严重磨损或烧伤
|
拆卸检修及更换零部件
|
电压不足
|
检查电网电压值
|
2.机组发生不正常振动
|
机组地脚螺栓未紧固
|
旋紧地脚螺栓
|
压缩机与电动机不同轴
|
重新找正
|
因管道振动引起机组振动加剧
|
加支撑点或改变支撑点
|
过量的液态制冷剂被吸人机体内
|
调整系统供液量,关小吸气截止阀
|
滑阀不能定位而且振动
|
检查油活塞及增减载阀是否泄漏
|
吸气腔真空度过高
|
开大吸气截止阀
|
3.压缩机运转后自动停机
|
自动保护及自动控制元件调定值不能适应工况的要求
|
检查各调定值是否合理,适当调整
|
控制电路内部存在故障
|
检查电路,消除故障
|
过载
|
检查原因并消除
|
4.制冷能力不足
|
滑阀的位置不合适或其它故障
|
检查指示器并调整位置,检修滑阀
|
吸气过滤器堵塞
|
拆下吸气过滤器的过滤网清洗
|
机器不正常磨损,造成间隙过大
|
调整或更换零件
|
吸气管线阻力损失过大
|
检查阀门(如吸气截止阀或止回阀)
|
高低压系统间泄漏
|
检查旁通管路
|
喷油量不足,不能实现密封
|
检查油路系统
|
排气压力远高于冷凝压力
|
检查排气系统管路及阀门,清除排气系统阻力。
|
吸气截止阀未全开
|
打开
|
5.运转中机器出现不正常响声
|
转子齿槽内有杂物
|
检修转子及吸气过滤器
|
止推轴承损坏
|
更换轴承
|
轴承磨损造成转子与机壳间的摩擦
|
更换轴承
|
滑阀偏斜
|
检修滑阀导向块及导向柱
|
运动部件连接处松动
|
拆开机器检修,加强防松措施
|
6.排气温度或油温度过高
|
压缩比较大
|
降低排气压力和负荷
|
油温过高
|
清除油冷却器传热面上的污垢,降低水温或增大水量
|
吸入严重过热的蒸气
|
向蒸发系统供液
|
喷油量不足
|
提高喷油量
|
空气渗入制冷系统
|
排出空气,检查空气渗入部件
|
7.排气温度或油温度下降
|
吸入湿蒸气或液体制冷剂
|
减少向蒸发系统的供液量,关小吸气截止阀
|
连续无负荷运转
|
检查滑阀
|
排气压力异常低
|
降低冷凝器的冷凝能力、减小供水量
|
8.滑阀动作不灵活或不动作
|
电磁阀动作不灵
|
检修电磁阀
|
油管路系统接头堵塞
|
检修
|
手动阀关闭
|
打开进油截止阀
|
油活塞卡住或漏油
|
检修
|
9.压缩机机体温度过高
|
吸气严重过热
|
降低吸气过热度
|
旁通管路泄漏
|
检修旁通管路及阀门
|
摩擦部位严重磨损
|
检修及更换零部件
|
压缩比过高
|
降低排气压力及负荷
|
油少
|
增加油量
|
10.压缩机轴封泄漏
|
轴封供油不足造成损坏
|
检修
|
装配不良
|
检修
|
O形圈损坏
|
更换新件
|
动环与静环接触不良
|
拆下重新研磨
|
11.油压低于排气压力太多
|
油粗过滤器脏堵
|
清洗油粗过滤芯
|
油精过滤器脏堵
|
清洗油精过滤芯
|
油路阀门开启度小
|
开大阀门
|
12.回油速度低或不流动
|
回油阀堵塞
|
检修回油阀
|
油路阀门开启度小
|
开大阀门
|
13.油消耗量大
|
回油过滤器脏堵
|
清洗回油过滤器芯
|
回油管脏堵
|
清除回油管内的污物
|
油分离器效率下降
|
更换油分离芯
|
二级油分离器内积油过多,油位高
|
放油、回油,控制油位
|
排气温度过高,油分离效率下降
|
降低油温
|
14.油面上升
|
过量的制冷剂进入油内
|
提高油温,加速油内制冷剂蒸发
|
油分离器出油管路堵塞
|
检修、清理
|
15.停机时压缩机反转
|
吸气及排气管路上的止回阀关闭不严
|
检修,消除卡阻现象
|
防倒转的旁通管路堵塞
|
检修旁通管路及电磁阀
|
16.压缩机吸入气体温度高于应有温度
|
系统制冷剂不足,吸入气体过热度较高
|
向系统内充入制冷剂
|
调节阀及供液管堵塞
|
检修及清理
|
调节阀开度小
|
加大供液量
|
吸气管路绝热不良
|
检修绝热层,必要时更换绝热材料
|
17.压缩机吸入气体温度低于应有温度
|
系统液体制冷剂数量过多
|
停止或减少供液量
|
调节阀开度大
|
减小开度
|
18.冷凝压力过高
|
冷却水量不足
|
加大水量
|
冷凝器结垢
|
清洗、除垢
|
系统中不凝性气体含量过多
|
放空气
|
5检修
5.1正常装配间隙
表装配间隙
项目
|
单位
|
JZLG12.5
|
JZLG16
|
JZLG20
|
JZLG25
|
转子排气端面与排气端座
|
mm
|
0.04~0.06
|
0.08~0.10
|
0.08~0.10
|
0.12~0.15
|
主轴颈与主轴承孔
|
mm
|
0.025~0.0415
|
0.03~0.046
|
0.0325~0.0475
|
0.04~0.058
|
主轴承外径与机体轴承孔
|
mm
|
0.03~0.05
|
0.016
|
-0.009~0.013
|
-0.006~0.015
|
平衡活塞与平衡活塞套
|
mm
|
0.03~0.05
|
0.036~0.065
|
0.036~0.0645
|
0.05~0.08
|
滑阀与滑阀座孔
|
mm
|
0.04~0.08
|
0.018~0.031
|
0.0215~0.043
|
0.015~0.037
|
平衡活塞套与机体孔
|
mm
|
0.06~0.09
|
0.06~0.13
|
0.022~0.062
|
0.022~0.054
|
阴阳转子啮合线处
|
mm
|
0.04~0.08
|
0.03~0.08
|
0.08~0.10
|
0.045~0.10
|
5.2检修期限
螺杆压缩机组的检修期限和很多因素有关,如使用条件、日常维护、操作等等,不能作硬性规定,下表所列时间仅供使用单位检修参考。
表检修项目及期限
项目
|
检修内容
|
期限
|
备注
|
压缩机
|
年度检验
|
1年
|
|
大修
|
3年
|
|
电动机
|
拆卸检修及换件轴承加油
|
2年
|
见电动机使用维护说明书
|
联轴器
|
检查电动机与压缩机同轴度
|
1年
|
|
油分离器
|
清洗内部
|
2年
|
|
油冷却器
|
清除水垢、油污
|
6个月
|
视水质及污垢情况而定
|
油泵
|
试漏检验
|
1年
|
|
油过滤器及回油过滤器
|
清洗
|
6个月
|
首次开机不在此限,首次开机100~150小时即应清洗
|
吸气过滤器
|
清洗
|
6个月
|
首次开机不在此限,首次开机100~150小时即应清洗
|
滑阀
|
动作检查
|
3~6个月
|
|
安全阀
|
检验
|
1年
|
|
止回阀
|
检修
|
2年
|
|
吸排气截止阀
|
检修
|
2年
|
|
压力表阀
|
检修
|
2年
|
|
压力表
|
校验
|
1年
|
|
温度计
|
校验
|
1年
|
|
压力传感器
|
校验
|
6个月
|
参见说明书
|
温度传感器
|
校验
|
6个月
|
参见说明书
|
电气设备
|
动作检查
|
3个月
|
参见说明书
|
自控系统
|
|
3个月
|
|
上述检修期限是指正常运转条件下的维修周期,这一维修周期不能视为机器运转的保险期,如运转中间发生事故,更不能受上述期限所约束。
压缩机进行年度检验的目的在于,如果发现滚动轴承、止推轴承、平衡活塞套、轴封出现严重磨损,应该及时更换,避免更大的损失,不能迁就。
压缩机运行3年需要大修,角接触推力轴承必须更换。
5.3压缩机的检修
如果压缩机必须进行检修时,检修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滑阀卸载到0位。
b. 转子部件上的零件有的外形相似,但不可混用,拆卸过程中应做好标记,分清阳转子与阴转子、吸气端与排气端。
c. 在重新装配时,更换损坏的O型圈、止动垫片、圆螺母。
d. 不同轴承之间零件不能互换。
e. 更换新的O型圈时,一定要涂油。
5.3.1拆卸前准备工作
a.切断电源。
b.关闭排气截止阀、吸气管路截止阀,然后将机组减压。
c.确认所有起吊设备(包括钢索、吊耳、吊环等等)都安全可用。
d.准备一个洁净的场地进行维修工作。
5.3.2拆卸
1.从压缩机组上拆下联轴器防护罩、吸气过滤器、吸气止回阀、油管、联轴器、压缩机地脚螺栓之后,将压缩机吊运至维修工作场地。
2.拆下能量指能指示器外罩、电气元件,在油缸下放油槽。
3.取下定位销后,平行取下吸气端盖,取出油活塞。
4.取下定位销后,拆下吸气端座。
5.拆下轴封盖,取出轴封静环、动环组。
6.取出定位销后,拆下排气端盖。
7.松开圆螺母,拆下止推轴承,特别注意做好装配记号。
8.取出主动转子,利用专用吊环螺丝,将主动转子轻轻地平衡地取出,这时从动转子是附着转动的,需转动主转子。
9.利用吊环螺丝取出从动转子。
10.取出定位销后,拆下排气端座。
11.取出滑阀。
5.3.3检查
1.凡属于不太严重的磨损及拉毛现象,均可由钳工用油石磨光,也可在机床上磨光。如果在机床上磨光时,必须把工件的位置校正正确,否则会造成工件报废的损失。
2.转子轴颈表面及轴封部件表面不得有任何锈蚀、裂纹等缺陷,主轴颈表面经磨光加工后应仔细测出其尺寸,以便据此尺寸修理主轴承。
3.主轴承如磨损严重,超过了与轴配合的间隙限度,应更换。如果重新在主轴承上浇铸轴承合金,则必须保证内表面与主轴承孔的同轴度。
4.止推轴承损坏或游隙增大,必须更换新件。
5.垫片及O型圈如损坏必须更换新件。
6.将机体两端面、吸排气端平面上原有的密封胶清洗干净。
5.3.4装配
装配应在对每个零件进行检查,并对损坏另部件进行修理及更换后进行,装配时一定要注意拆卸时记下的装配位置记号,且不可将位置搞错。
1. 将所有零件清洗干净,并以压缩空气吹干。
2. 将所需使用的工具准备齐全,清洗干净。
3. 将各主轴承按原位装入吸排气端座轴承孔内,并测量轴承内径,使内径符合与转子轴颈配合的间隙要求。
4. 在吸气端座与机体贴合的平面上涂密封胶。涂密封胶时应注意涂抹均匀。
5. 将吸气端座放在机体吸入端,压入定位销后,以螺栓固定。
6. 装滑阀及其导向托板,导向托板先以定位销定位后方可用螺栓将其固定。
7. 吸入段主轴承孔、机体内孔涂与正常开车时相同牌号的冷冻油后装入阳转子及阴转子,其中后装入的转子需慢慢旋入,不可强制向机体内压入。两转子的端面应靠紧吸气端座。这时测转子排气端面与排气端座间的尺寸值,应符合表8规定。
8. 在排气端座与机体贴合的平面上涂密封胶,注意涂抹均匀。
9. 将排气端座放在机体排出端,以定位销定位后,以螺栓固定。在装排气端座时应注意主轴承内孔,切勿擦伤主轴承。
10. 放入调整垫片、止推轴承,并以圆螺母将止推轴承内座圈坚固在转子轴颈上,要注意止推轴承方向。
11. 装上轴承压圈。
装好后应按实际运转方向轻轻盘动主动转子,转动应灵活。如排气端间隙不合理,则应改变调整垫片厚度。
12. 将排气端盖装上定位销定位后,以螺栓固定。
13. 装入轴封动环等件,在动环摩擦面上涂冷冻油。
14. 装轴封盖及静环。
15. 装油活塞、吸气端盖。
16. 装能量指示器,注意指针与滑阀位置相对应。
17. 将装好的压缩机吊入机组,并与电动机找正,证明同轴后方安装联轴器。
5.3.5检修后试运转
检修后的压缩机需经过试运转,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投入正式运转。空载试运行,在试运行,在试运行调整各部件的安装状况。试运转内容包括:
1. 机组试漏
2. 油泵油压试验。
3. 滑阀动作试验。
4. 在装联轴器之前检查电动机转向,连接联轴器后盘车应轻松无卡阻。
5. 滑阀调到0位,启动压缩机,注意检查振动、油温、油压、噪声等情况。
6. 滑阀调到0位停机,停机后盘动压缩机应轻松。
7. 真空试验,应能达到绝对压力在5.332kPa以下。
5.4压缩机检修后更换润滑油
压缩机在试运转后、正式运转之前,应将机组内的润滑油全部更换,或放出后经滤清处理再次利用。
5.4.1放油
放油阀位于油分离器与油冷却器之间,放油时油管一端接在阀门上,另一端插入油桶中,使机组内压力稍高于大气压,慢慢开启放油阀,使油流入油桶中。
5.4.2加油
机组加油可以采用外部油泵加油、利用机组本身油泵加油和真空加油三种方法。
真空加油:压缩机正常运转时,略微调节吸气截止阀,使吸气压力略低于大气压力。缓慢开启压缩机吸气过滤器上的加油阀,加油时注意机器的声音变化,防止机器振动。
利用机组本身油泵加油的方法参见初次开机前使用的方法。
外部油泵加油:用高于排气压力的油压加油。可在油分离器或油冷却器的外部接口上进行。
6液氨冷却螺杆式制冷压缩机
液氨冷却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是如前所述普通压缩机的一种变形产品,采用液氨冷却油冷却器,因而简化了水路系统,避免了水垢对传热的不良影响。
6.1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
该机组与前面所述的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的工作原理、压缩机结构、应用范围完全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从油分离器中分离出来的油,在油冷却器中不是通过水冷却而是靠由储液器出来的高压液体氨来冷却。供液方法一般采用重力供液,在没有液位差的地方也可采用氨泵直接供液。
该机组中的油冷却器也是壳管式换热器,壳程为油,管程为液氨。
液氨冷却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一般需要配置辅助储液器,用于分离从油冷却器回气中夹带的液态制冷剂,并可兼作储液器用,为油冷却器提供液态制冷剂。
制冷系统运转前,压缩机组油冷却器内充满液态制冷剂。当压缩机开始工作时,润滑油温度逐渐升高,油温超过系统冷凝温度后,油冷却器内制冷剂吸收润滑油的热量蒸发,低密度的制冷剂蒸汽从油冷却器上部管道进入辅助储液器。从油冷却器进入辅助储液器的气体中夹带液态工质,经过辅助储液器被分离,气体经过管道进入冷凝器入口端,从而将润滑油的热量转移至冷凝器。
在油冷却器中的制冷剂不断蒸发的同时,由于辅助储液器底部的出液管与油冷却器下部相连,在重力作用下,辅助储液器内的液态制冷剂源源不断进入油冷却器,补充蒸发的制冷剂。
润滑油的热负荷由于被蒸发的制冷剂所带走,油温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油温下限始终会高于冷凝温度,上限与该油冷却器的面积大小和压缩机运转工况有关,一般不超过冷凝温度20℃,所以,采用该冷却方式能够很好的将油温控制在高于冷凝温度10~20℃。
6.2.2性能参数
液氨冷却机组的性能参数与如前所述螺杆制冷压缩机组的以R717为制冷剂的性能参数相同。
6.3安装与使用
系统安装时,辅助储液器出液口必须比油冷却器高,两者的高度差H应在1.8~4米之间,以保证其高度差产生的静压力大于油冷却器的阻力损失。氨气出口应设有截止阀,同时应在回气管路上设一支路同压缩机吸气端相连,以便在试运行或维修时使用。
7带经济器的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
7.1概述
该机组是在一般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经济器组合而成。一般的螺杆制冷压缩机在低温工况下,虽然也能保证正常运行,但经济性较差。通过把来自储液器的高温高压液体在经济器中过冷,使制冷能力增大,提高了制冷系数,节省了电能。
该机组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与前述的螺杆制冷压缩机组相同。本机组一般推荐应用在低温工况,蒸发温度越低,节能效果越明显。
7.2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
该机组是利用螺杆压缩机吸气、压缩、排气单向进行的特点,增加一个经济器,在其中间压力下对压缩机进行补气。
来自储液器或冷凝器中的液体在经济器中分成两路,一路经过节流阀节流后变成低温气液混合物,进入经济器后,吸收进入经济器的另一路高温液体的热量后变成气体,被压缩机中间压力的孔口吸入。另一路高温液体进入经济器经过热交换变成过冷液体后进入蒸发系统。这样使制冷能力得到了提高,弥补了单级螺杆制冷压缩机在高压力比的低温工况下效率不高的缺陷。
机组中的经济器是一壳管式换热器,壳程是液态制冷剂,管程是液态制冷剂在管内的蒸发。传热管是无缝钢管。
经济器放置于机组中的油冷却器上方,对整个机组的外形尺寸、基础等均无影响。
7.3技术特性
该机组由于增加了经济器,在相同冷凝温度和蒸发压力下,制冷量和轴功率与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组相比均有一定变化。
附表一
冷冻机油各品种的的应用(GB/T16630-1996)
本标准中规定的品种
|
ISO规定的品种
|
主要组成
|
制冷系统中蒸发器操作温度
|
制冷剂类型
|
典型应用
|
L-DRA/A
|
L-DRA
|
深度精制矿物油(环烷基油、石蜡基油或白油),合成烃油
|
高于-40℃
|
氨
|
开启式、普通冷冻机
|
L-DRA/B
|
氨,CFCs,HCFCs,以HCFCs为主的混合物
|
半封闭式。普通冷冻机;冷冻、冷藏设备;空调
|
LDRB/A
|
L-DRB
|
深度精制矿油,合成烃油
|
低于-40℃
|
CFCs,HCFCs,以HCFCs为主的混合物
|
全封闭。冷冻、冷藏设备;电冰箱
|
L-DRB/B
|
合成烃油
|
注;全封闭式的空调压缩机和热泵可用ISO-L-DRC油(我国尚未标准化)
|
|